曾经与“蔚小理”齐名的威马汽车,在负债超过260亿元、沉寂两年半后,突然发布复兴计划,试图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“起死回生”。
9月6日,威马汽车通过其沉寂已久的公众号发布《致供应商白皮书》,宣布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正式接管威马,并计划本月在温州基地恢复EX5和E.5车型的量产。
这份白皮书详细说明了公司的重整情况、法院对历史债务的裁决以及“新威马”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。威马汽车承诺,债权金额在15万元及以下的普通债权人将在法院批准重整计划后的6个月内获得全额现金清偿。
神秘“接盘方”
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,曾被视为中国造车新势力的代表之一。2018年,威马高居交付量行业第二。2020年,威马仍能保持新势力销量第四的位置,与蔚来、小鹏、理想并称新势力“四小龙”。期间,其还多次被曝冲击IPO。
然而2022年起,威马多次被曝停产、闭店等经营问题,最终在2023年10月申请破产审查,负债总额高达260亿元,账面资产仅约40亿元,已严重资不抵债。
根据威马汽车公众号白皮书内容,威马汽车的重整投资人和新股东为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翔飞成立于2023年9月,注册资本1亿元,法定代表人与实控人是黄晶。翔飞的主营业务为汽车新车零售,而非重资产的整车制造。其2024年的企业年报显示,公司参保人数为0。值得注意的是,黄晶同时是昆山宝能汽车有限公司的实控人。
在资金方面,该白皮书称,翔飞初期预计投资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、供应链恢复和产品开发等。结合政府给予的融资支持,将为新威马的持续稳定经营提供保障。
激进发展规划
翔飞为威马汽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“三步走”发展战略:
复兴阶段(2025-2026年):2025年9月复产EX5/E.5车型,确保年产销1万台,争取实现产销2万台;同时布局泰国KD工厂,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。2026年实现10万辆满产运行。
发展阶段(2027-2028年):年销量扩大至25-40万台,高阶辅助驾驶车型量产,启动IPO筹备。
跨越阶段(2029-2030年):2030年产量挑战100万台,营收1200亿,构造智慧出行生态圈,成为行业新标杆。
威马汽车之所以能够尝试重启,与其对历史债务的处理方案密切相关。
在《白皮书》中,新威马提出了具体债务清偿方案:债权金额在15万元及以下的普通债权人,将在法院批准重整计划后的6个月内获得全额现金清偿。
对于债权金额超过15万元的普通债权人,每个普通债权人除获得15万元现金清偿外,超过部分将通过受领信托受益权份额清偿。
这一方案显然旨在尽快恢复供应链关系,为复产铺平道路。已有供应商在收到还款计划后表示“群里都在放鞭炮”。
产品与市场挑战
据了解,威马汽车温州基地已经恢复生产,首批十几台威马EX5和E.5车型已下线,主要用于市场推广。目前温州基地已有400多人返岗,生产线重新开动。公司正通过通知召回老员工并重新洽谈薪资,同时大规模招聘各岗位人员。
不过有前员工表示因稳定性问题暂未考虑返岗。一位在车间的朋友透露,现在基本工资比以前少了30%,不过要是能熬到明年产量上去,奖金可能会补回来。
威马计划复产的EX5和E.5车型都是几年前的产品,在智能驾驶、续航里程等核心指标上已落后主流产品两代以上。业内人士指出,威马EX5/E.5车型在沉寂两三年后已经与当前的新能源车存在代际差距,重返市场只能走低价策略。
一位消费者直接表示:“上次被坑了续航虚标,现在换新电池贵得离谱,我宁愿买比亚迪。”关于定价,消息人士称价格可能在15万左右,同时威马还搞了以旧换新活动,用旧车换新车能抵几万块钱。
威马汽车推送《致供应商白皮书》之后,很多车主在评论区留言。有车主表示:“我2020款威马EX5-Z,用了5年了,质量很好,没什么问题,开起来舒适,支持新威马”、“我是18年盲订的车主,一直在开,现在也没有什么问题”。
但更多老用户提出了期待:“期待先恢复车机系统”、“车质量真的好,希望活过来,质量不能低。然后我的车机网络赶紧恢复”、“先恢复威马老用户的网络是真的,其他都不在意”。
正是威马汽车不错的市场口碑,成为威马汽车重整旗鼓的底气。但是不得不承认,真正让消费者买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会有“奇迹”吗?
翔飞初期预计投资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、供应链恢复和产品开发等。但对比威马超过260亿元的负债,这10亿元显得杯水车薪。
在技术方面,现在新能源车都在搞智能化,可威马还是老一套,靠卖硬件吃饭。至于产品规划,其计划未来5年向市场推出10款以上的新产品,适配全球市场多样化需求。车型图谱包括焕新EX5、E.5等,产品涵盖A00级、A0级、A级、B级、C级的轿车、SUV、MPV、跨界车等车型。但研发团队看起来人手明显不够。现在车企平均有30%员工是搞研发的,而威马只能从头开始组建,短时间内打造如此多新品并不现实。
行业专家对威马的复兴计划持怀疑观点,认为威马的计划很难实现,指出威马此前负面信息不断,难以迅速获得消费者和经销商的信任。业内人士更直言:“从年产1万到100万,相当于要在五年内完成其他品牌十年的积累,这需要技术突破、产品迭代、供应链重构三重奇迹同时发生。”
新能源汽车战场早已血流成河,复活不能只靠还款诚意,更需要产品力、资金链、技术的全线突围。新能源车企还没有倒闭后又复活成功的先例,威马汽车能创造“奇迹”吗?还是要拭目以待!
上一篇:16年全球热销400万辆 吉利第5代帝豪曝光
下一篇:深蓝汽车,全速奔跑